(哈尔滨工程大学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03级本科学生党支部 国杰)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我们习惯了大白天办公室里、教室里灯光通明,习惯了空调大开四季如春,习惯了洗漱时水龙头长流水,习惯了复印机旁堆一堆废纸……还有,习惯了这一切方便舒适背后的大手大脚和随心所欲。

现在,节约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,超前消费、奢侈消费却似乎成了一个时尚。所以,说节约,理不直,气不壮,而且即使说了,也是说说而已,不会当真的。甚至有的人说,我们已经不会节约了,不知从什么地方节约,怎样节约。

其实,节约与浪费是相对的。我们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,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浪费在撼动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。据权威部门报告,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,其中110个严重缺水。专家预测,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,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,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。再说土地,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.5亩,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/2。如此宝贵的耕地,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。国土资源部统计,最近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一亿亩。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.8亩以下。还有,近年我国矿产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,石油、煤炭、铜、铁、锰和铬的储量持续下降,缺口及短缺进一步加大,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,能保证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种,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。

形势这样紧迫,资源短缺的警钟早已敲响。要改变这种状况,必须痛下决心诊治“节约冷漠症”,唤起全社会对资源浪费的切肤之痛。

有一个现象十分耐人寻味:来自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的人士,对我国的种种资源浪费现象异常敏感,对见怪不怪的白天开灯、电视待机、空调夏季温度调得太低而冬季调得太高很不理解,责备我们在“奢侈地使用能源”。他们的敏感源于本国“从娃娃抓起”、列入相关课程的“地球村”概念和节约资源教育。这些比我们富裕多的国家对使用能源尚能精打细算、锱铢必较,那么,饱受资源匮乏之苦的我国,更应该把节约和保护资源放在优先位置,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,并使之成为人们工作、生活中的自觉行为。

我们的近邻韩国人已经节约到牙齿了。因为珍惜资源,他们研制出以土豆淀粉或江米面为原料的食品牙签。像餐馆用的一次性桌布、旅馆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在韩国早已没了踪影。

其实,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先讲个故事。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节约,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,但把饺子皮全吐掉,只吃肉馅。后来家里遭遇火灾,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,他成了乞丐,要饭到这个饭馆。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,他深为感动。老板说,不用谢,这都是当初你扔掉的饺子皮,我拣起晒干了而已。财主的儿子很惭愧,后来勤奋劳动,生活节俭,家道又殷富起来。这个故事印证了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道理。古人云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”。小到一个人、一个家庭,大到一个国家、整个人类,要想生存,要想发展,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。诸葛亮把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作为修身之道。朱子将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当作“齐家”的训言。毛主席以“厉行节约,勤俭建国”为治国经验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“以艰苦奋斗为荣”,必先“以勤俭节约为荣”,这既是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。

当然,节约既是抽象的,也是实在的。说它抽象,是因为人们对点点滴滴的浪费往往成了视而不见的习惯;说它实在,是因为点点滴滴的节约往往会变成视而“有”见的财富。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,如果每个人都不注意节约资源,那么我们的资源储备将无法承载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舟;滴水成河,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真正做到厉行节约,反对浪费,它所汇集的力量将不仅是我们国家走向未来的支撑,也是我们民族对地球和人类的馈赠。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不为。生活中杜绝浪费之事人人可为,可以节约之处俯首即是: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,洗一次澡可以节约60升水;用口杯接水刷牙,只需0.5升水,如果让水龙头一直开5分钟,则要浪费45升水;厕所使用节水型器具,每次可节约4~5升水;洗菜时用盆接水洗,而不是开着水龙头,做一顿饭可节约100升水。全国13亿人口,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,它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厄运。全国每个家庭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,可以节省大量的石油消耗,减少对环境的污染。回收一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,可以少砍17棵大树,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,还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,减少35%的水污染。如果采用节能光源,我们的照明用电量将下降60%,一年可以节约740亿千瓦时电能,相当于节约2989万吨标准煤。如果把我国现有的1.3亿台冰箱换成节电冰箱,每年可节电431.32亿千瓦时,相当于半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……

如果全国人民每天节约一分钱,中国就能造就一个百万富翁;我们每天节约一分钱,就能建好几所希望学校,就可以修好多乡村小路……

建设节约型社会,我们每个公民,特别是我们大学生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掌握着珍贵的资源,掌握着对这些民族发展“命脉”生杀予夺”的权力。我们的未来是怎么的美好,怎么的糟糕,全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。

选择节俭,不仅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,追寻一种精神品质,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。